智聯(lián)招聘:北上深排名2021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前三
5月17日消息,澤平宏觀與智聯(lián)招聘合作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版報告,以期把握人才流動特點、持續(xù)跟蹤人才流動趨勢。
數(shù)據(jù)說明,智聯(lián)招聘擁有約2.6億個人注冊用戶,月均活躍用戶數(shù)(含登錄、有求職行為的用戶)約4632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dāng)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用戶中約8成以上為??萍耙陨蠈W(xué)歷;在求職人才中,約四成為跨城求職者,即現(xiàn)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動人才,2021年跨城求職者比2020年增加7.4%。
從性別看,2021年流動人才中男性占58%,高于求職總體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1年求職人才中男女比例為53:47,其中流動人才男女比例為58:42,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19、2020年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為60:40、57:43,求職人才性別比逐漸恢復(fù)至2019年的水平。
從年齡看,2021年流動人才中18-30歲人才占比64.4%,高于求職總體的59.4%,30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1年流動人才中18-25歲、26-30歲、31-35歲、36-40歲、41-45歲、46歲及以上分別占比34.5%、29.9%、18.5%、9.2%、4.2%、3.7%,各年齡段分別較求職總體高4.8、0.3、-2.8、-1.4、-0.6、-0.3個百分點,說明30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19-2021年流動人才中30歲以下占比分別為64.8%、68.6%、64.4%,各年齡段流動人才占比逐漸恢復(fù)至2019年水平。
從學(xué)歷看,2021年流動人才中56%為本科及以上學(xué)歷,高于求職總體的47%,高學(xué)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1年求職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研究生學(xué)歷占比分別3.6%、7%、42.1%、41.8%、5.6%,其中流動人才各學(xué)歷分別占比2.3%、4.8%、37.2%、47.8%、7.8%,流動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學(xué)歷比重均高于整體水平,2021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xué)歷占比55.7%,較求職總體高8.3個百分點。2019-2021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xué)歷占比分別為50.7%、56.7%、55.7%,流動人才學(xué)歷占比逐漸恢復(fù)至2019年的水平。
從工資看,2021年流動人才中30%月收入為8K以上,高于求職總體的26.7%,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1年總體求職人才與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占比分別為73.4%、70.4%,月收入在8K以上占比分別為26.7%、29.6%。2019-2021年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占比分別為26.4%、24.4%、29.6%,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從行業(yè)看,2021年流動人才中52%分布在IT互聯(lián)網(wǎng)、房地產(chǎn)、制造業(yè),房地產(chǎn)行業(yè)人才異地求職比例明顯增高。2021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yè)是IT|通信|電子|互聯(lián)網(wǎng)、房地產(chǎn)|建筑業(yè)、生產(chǎn)|加工|制造,分別占比19.5%、16.1%、13.9%,合計占比49.5%;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yè)也是上述三個行業(yè),分別占比18.7%、19.3%、14.1%,合計占比52%,說明流動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動人才在房地產(chǎn)|建筑業(yè)的分布遠高于所有求職人才。
從人才吸引力指數(shù)觀察,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連續(xù)兩年占據(jù)榜首,廣州、杭州、成都、蘇州、南京、武漢、長沙位居前十。
2021年TOP50城市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qū)分別有34、6、7、3個,分別占各區(qū)域城市總數(shù)的39.1%、7.5%、7.4%、8.8%;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30、14、2個,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總數(shù)的100.0%、85.7%、17.3%、1.1%;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別有16、7、3、3、2個,分別占各區(qū)域城市總數(shù)的61.5%、77.8%、23.1%、11.1%、12.5%。
2021年應(yīng)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占比為20.7%、30.0%,分別高于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1.6、11個百分點,投向TOP10的二線城市合計占比分別為19.3%、20.7%,分別高于流動人才整體的3.5、5.4個百分點,應(yīng)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尤其是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線城市集聚。
從應(yīng)屆生看,應(yīng)屆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合計占比39.9%,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34.9%,和整體流動人才相比,應(yīng)屆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線城市。與2020年相比,2021年流入北京、成都的應(yīng)屆生人才占比均增加0.3個百分點。從碩士及以上人才看,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城市合計占比50.7%,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34.9%,其中一線、二線城市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別比人才流入占比高11、5.4個百分點,和流動人才相比,碩士及以上人才也更傾向流入一二線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線城市集聚。與2020年相比,2021年流入北京、成都的碩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分別增加0.05、0.1個百分點。
分地區(qū)看,2021年東部人才跨區(qū)流動性繼續(xù)下降,中西部地區(qū)人才流動性增強,人才加速洗牌;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2.9%、-4.7%、-3.8%、-4.4%,東部人才持續(xù)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xù)凈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1年東部地區(qū)人才流入占比從63.2%降至58.5%,人才流出占比從57%降至45.6%,東部地區(qū)人才流動性下降,但全國仍有近6成人才向東部流入;中部和西部地區(qū)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趨勢,人才流動性提升;2017-2021年東北地區(qū)人才流入占比從5.9%降至5%,人才流出占比從8.2%增至9.3%,人才流動性保持穩(wěn)定。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1年東部地區(qū)人才凈流入占比從6.2%增至12.9%,人才持續(xù)向東部集聚;中部地區(qū)人才持續(xù)凈流出,且2021年凈流出占比略有下降;西部和東北地區(qū)人才持續(xù)凈流出,且2021年凈流出占比加大。
分線看,2021年一線城市人才跨區(qū)流動性下降,三四線城市人才流動性增強,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4%、0.4%、-1.0%、-4.8%,受政策放寬影響一線人才持續(xù)流入,二線人才集聚放緩、三線較為平衡,四線持續(xù)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一線人才流入從22.8%降至19%、流出占比從23.3%降至13.6%,流出占比降幅遠大于流入占比;二線人才流入占比下降、流出占比增加;三四線城市流入流出占比均有所增加,且流出占比增幅大于流入占比。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1年一線城市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5%、-0.9%、-2.7%、3.5%、5.4%,受政策放寬影響2020年開始人才凈流入占比由負轉(zhuǎn)正,且2021年繼續(xù)增加;二線城市分別為3.2%、3.6%、1.1%、3.4%、0.4%,主要受人才流出占比增加影響;三線城市分別為-0.3%、-0.3%、1.8%、-1.0%、-1.0%,人才持續(xù)凈流出;四線城市分別為-2.5%、-2.3%、-0.3%、-5.8%、-4.8%,人才持續(xù)流出,2021年凈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人才流動性下降,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動性小幅增加;2021年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xù)集聚,京津冀人才凈流出趨勢繼續(xù)放緩,成渝基本平衡,長江中游人才持續(xù)凈流出。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長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從23.7%降至20.9%,人才流出占比從19%降至13.4%;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下降,流出占比從12.2%降至8.9%;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2021年小幅上升;成渝和長江中游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較為穩(wěn)定。2021年五大城市群人才跨區(qū)流動性下降,2017-2021年五大城市群合計人才流入占比從64.7%降至61%,人才流出占比從60.7%降至51%。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1年長三角人才凈流入占比從4.6%增至7.4%,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長三角集聚;珠三角從2.0%增至4.1%,人才凈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別為-1.9%、-2.9%、-4.0%、-0.7%, 人才保持凈流出但占比有所縮小,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增加帶動京津冀整體凈流出占比下降;成渝人才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長江中游人才呈凈流出,2021年由于流出人才占比下降,凈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21年北上深廣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0%、2.1%、1.4%、0.95%,上海最高、廣州最低。從人才凈流入占比變動趨勢看,北京因嚴控人口、疏解產(chǎn)業(yè),人才凈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繼續(xù)創(chuàng)新高,主因2021年人才引進政策放寬;上海人才凈流入占比變動呈“V”型,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為2.1%,重回榜首且創(chuàng)近五年新高。
2017-2021年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2.3%、-2.7%、-3.9%、0.2%、1.0%,2021年凈流入占比繼續(xù)增加,主因企業(yè)招聘恢復(fù)較快、2021年北京放寬人才引進政策;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標城市,人才從北京凈流向上海。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從7.3%降至6.0%,2021年回升至6.4%。近年人才流出占比明顯下降,2019-2021年人才流出占比從10.2%降至5.3%。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國城市首位,但過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顯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呈凈流出趨勢,直至2020年之后人才流出明顯放緩,凈流出轉(zhuǎn)為凈流入,2019-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3.9%、0.2%、1.0%。
從來源看,2021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6%,其中天津占比第一,為7%。從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3.2%,高于2020年的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9.1%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9.7%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槿瞬磐饬髂繕顺鞘械牡?位,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比分別為0.5%、0.2%。北京周邊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則較弱,人才從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3個,僅占13%,低于20年的14.5%。
2017-2021年上海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2%、0.9%、0.5%、1.2%、2.1%,2021年人才集聚明顯,主因上海新經(jīng)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且放寬落戶政策,減少了人才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從6.1%降至4.7%,2021年人才流入占比基本保持穩(wěn)定,而人才流出占比明顯下降,2019-2021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從4.8%降至2.6%,降幅明顯。
從來源看,2021年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8.8%,高于2020年的37.8%,上海人才來源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長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比10.5%,低于2020年的15%。從去向看,2021年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9.0%,低于2020年的53.3%,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長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比17.8%,低于2020年的34.6%。
2017-2021年深圳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1%、0.4%、0.2%、1.3%、1.4%,近兩年人才集聚明顯。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1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從5.1%降至4.3%,人才流出占比從4.9%降至3.0%,人才跨區(qū)流動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當(dāng),近兩年人才凈流入占比保持平穩(wěn),2020、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3%、1.4%。
從來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1.2%,低于2020年前十來源地的43%,深圳的人才來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比18.7%;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8%來自廣州,流入廣州的人才中9.8%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來源城市的第1位。
從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52.9%,低于2020年前十來源地的53.7%,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5個,合計占比32.4%,高于2020年的31.0%。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4%流向廣州,流出廣州的人才中16.9%流向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廣州和廣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比分別為0.37%、0.47%,人才從廣州凈流向深圳。2021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業(yè)人才中IT|通信|電子|互聯(lián)網(wǎng)占比達30.7%、29.0%,均遠高于其他9個城市,深圳IT|通信|電子|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人才流動頻繁。
2017-2021年廣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5%、0.5%、0.6%、0.9%、1%,人才凈流入且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主因廣州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42.1%,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長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內(nèi)循環(huán)更強。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廣州人才流入占比從4.3%降至3.7%,人才流出占比從3.8%降至2.8%,呈逐年下降趨勢,人才跨區(qū)流動性下降,由于流入下降幅度小于流出下降幅度,使得總體人才呈凈流入,并且占比不斷增加。
從來源看,人才向廣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9.1%,低于2020年前十大來源地的41.0%。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比20.2%,占比較去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入主因廣州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快,并且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
從去向看,廣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55.5%,低于2020年的58.2%。其中珠三角城市有6個,合計占比42.1%。與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13%流向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流出人才中17.8%流向長三角城市群,深圳流出人才中32.4%流向珠三角城市群。
從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6個重點二線城市杭蓉蘇寧漢長分別為1.63%、-0.04%、0.9%、0.88%、0.52%、0.04%,杭州最高、成都最低。從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變化看,杭州從1.0%逐年升至1.6%,因電商為代表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環(huán)境宜居且薪酬相對較高;蘇州、武漢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分別從0.3%、0.03%升至0.9%、0.5%。
2017-2021年杭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0%、1.2%、1.4%、1.6%、1.6%,始終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穩(wěn)居前列,主因杭州以電商、直播等為代表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環(huán)境且平均薪酬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四。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較穩(wěn)定,始終維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從2.3%降至1.4%,杭州留才能力逐漸增強。人才流入明顯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凈流入逐年攀升,2017-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0%、1.2%、1.4%、1.6%、1.6%,2021年人才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當(dāng),使得凈流入占比較去年維持不變。
從來源看,2021年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32.5%,相比2020年人才前十來源地的36.2%下降。其中有3個來自長三角地區(qū),合計占比達10.7%,相比2020年下降明顯,其中北京代替上海成為杭州人才第一大來源地,杭州人才來源地區(qū)更加多元,引才范圍更廣泛。
從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43.0%。其中,有7個去向長三角地區(qū),合計占比達30.5%,相比2020年提升4.1個百分點,杭州人才主要向長三角地區(qū)流動,區(qū)域內(nèi)交流日益密切。
2017-2021年成都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0.8%、-0.3%、-0.3%、 -0.6%、 -0.1%、0.0%,整體上呈現(xiàn)由負轉(zhuǎn)正的趨勢,對高學(xué)歷人才和年輕人吸引力增強,2021年成都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應(yīng)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別位列全國第四、第二。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1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從2.9%增至3.3%,逐年增加,人才流出占比從3.6%降至3.3%,呈下降趨勢,所以人才凈流入占比逐漸增加,呈現(xiàn)由負轉(zhuǎn)正趨勢。2021年成都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應(yīng)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4.2%、4.7%,較2020年分別提升0.1、0.3個百分點,分別位列全國第四、第二。
從來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38.2%,與去年持平。其中,重慶為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來源地,流入占比9.5%。從去向看,成都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42.5%,高于2020年的40.7%。其中,北京代替重慶成為成都人才外流第一大城市。2021年成都流出人才的33.7%來源于房地產(chǎn)|建筑業(yè),顯著高于其他重點城市,且遠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該行業(yè)的比例13.8%。
2017-2021年蘇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2%、0.3%、0.4%、0.3、0.7%、0.9%,整體呈上升趨勢。從人才流入流出看,近年蘇州人才流入占比保持平穩(wěn),維持在2.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下降明顯,2017-2021年人才流出占比從2.5%降至1.4%,人才流入占比大于流出占比使得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2017-2021年蘇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從0.2%升至0.9%。
從來源看,人才向蘇州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到36.5%,其中5個城市為長三角地區(qū)城市,合計占比達到22.4%,蘇州與長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密切。從去向看,蘇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到50.3%,其中6個城市為長三角區(qū)域城市,合計占比為39.2%。蘇州制造業(yè)全國領(lǐng)先,2021年,規(guī)上工業(yè)總產(chǎn)值全國第二、增加值全國第三,蘇州制造業(yè)人才流動性明顯高于其他城市,2021年蘇州流出人才的23.1%來源于生產(chǎn)|加工|制造業(yè),流入人才的21.9%來源于生產(chǎn)|加工|制造業(yè)。
2017-2021年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均為0.9%,始終為正且較穩(wěn)定,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從3.0%降至2.5%,人才流出占比從2.1%降至1.6%,人才流入占比明顯大于人才流出占比,使得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一直保持0.9%的水平,基本穩(wěn)定。
從來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31.7%。其中,有6個是長三角地區(qū),合計占比達22.3%。從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49.2%。其中,有8個是長三角地區(qū),合計占比達40.3%。
2017-2021年武漢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0%、0.8%、0.1%、0.2%、0.5%,呈現(xiàn)上升趨勢,2017年由負轉(zhuǎn)正。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武漢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2.2%、2.7%、1.9%、2.1%、2.4%,人才流出占比2.1%、1.9%、1.8%、2.0%、1.8%,基本呈現(xiàn)逐年下降的趨勢,使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0%、0.8%、0.1%、0.2%、0.5%。
從來源看,人才向武漢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北京、石家莊、深圳、鄭州、上海、西安、長沙、廣州、黃岡,合計占比達38.3%,高于2020年的37.5%。從去向看,武漢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成都、長沙、襄陽、南京、蘇州,合計占比達43.9%,高于2020年的42%。
2017-2021年長沙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0%、-0.3%、0.2%、0.2%、0.04%,占比較穩(wěn)定,人才流入主因長沙生活成本低、文娛產(chǎn)業(yè)繁榮。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1年長沙人才流入占比從1.6%增至1.8%,人才流出占比從1.4%增至1.7%,長沙人才流動性增加,整體人才凈流入占比保持穩(wěn)定,近三年為正。
從來源看,人才向長沙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6.6%,其中包括4個一線城市和5個湖南省內(nèi)城市,合計占比分別為17%、16.3%。從去向看,長沙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別深圳、廣州、北京、武漢、株洲、上海、岳陽、湘潭、常德、衡陽,合計占比分別為43.5%。長沙流出人才主要去向是一線城市,特別是距離較近的深圳和廣州,流出合計占比13.9%。
2、電商號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如發(fā)現(xiàn)文章、圖片等侵權(quán)行為,侵權(quán)責(zé)任由作者本人承擔(dān)。
3、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