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這一招太狠了,我們都低估了黃崢的實力
1.拼多多拿下山姆,只是開始
喊著要甩掉低價低質形象的拼多多,在近日可謂是干了件大事。
其洞察到了沃爾瑪想要“下沉”的心,就在沃爾瑪與京東宣布“分手”后,立馬“拉攏”了沃爾瑪旗下商超中的品質標桿山姆,在平臺上開設了一個山姆會員店的品牌專區(qū)。
這一行動也迅速點燃了消費者的熱情,原本受限于會員制度的山姆商品,如今在拼多多上“觸手可及”,掀起了一股線上“山姆熱”。
據觀察,在這個品牌專區(qū)中,商品均帶有“品牌”認證標識,并承諾“100%正品,假一賠十”,這極大地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而截至目前,拼多多上可購買的山姆品牌商品已達136款(具體數量會根據市場需求及供應情況波動),累計銷量突破315萬件,已覆蓋酒類、飲料、零食、保健品等多個熱門品類,但這仍只是山姆全品類的冰山一角。

圖源:拼多多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商品大多都參與了拼多多的促銷活動、百億補貼或團購優(yōu)惠,價格與會員店內的價格持平甚至更低,僅少數未參與優(yōu)惠的商品價格會略高。
以某款阿膠塊禮盒為例,拼多多補貼后的售價為259元,并標注全網最低價368元作為對比,而同款商品在山姆會員店的售價為298元,非會員在京東平臺的售價為357.6元,即便是會員也需支付298元,相比之下,拼多多上的價格優(yōu)勢顯而易見。
另外,拼多多在選品上展現出了精準的策略,尤其是酒類商品,聚焦于山姆供應鏈中具有競爭力的葡萄酒和洋酒,但側重于價格親民、不超過300元的款式,高端精品酒則未見蹤影。
可見,即使走上了高質路線,拼多多還是沒有忘記本心——低價親民。
然而,隨著拼多多山姆品牌專區(qū)的熱度上升,關于商品真?zhèn)蔚挠懻撘搽S之而來。盡管有部分消費者質疑商品的真?zhèn)?,但更多用戶反饋稱購買的商品與山姆店內品質無異。
其實,網友出現質疑也很正常。
因為當消費者在拼多多上搜索“山姆店鋪”時,并沒有出現官方店鋪,而是出現了諸多類似“山姆哥旗艦店”的店鋪名稱。

圖源:拼多多
有趣的是,真正的山姆商品則藏于拼多多的黑標品牌店內,這些店鋪通常僅展示品牌名,背后則是平臺嚴格篩選的實力商家或官方授權合作伙伴。
業(yè)內人士分析,拼多多此舉或涉及代購模式,甚至不排除平臺直接參與代購的可能性。
不過,拼多多敢于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補貼,并將山姆商品置于“品牌好貨”欄目下,該欄目涵蓋平臺直營、官方授權及合作伙伴店鋪,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商品的正品保障,但具體是否為山姆直供則有待進一步考證。
無論如何,這一創(chuàng)新嘗試無疑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和便利,也展現了拼多多在品牌合作與供應鏈整合方面的新探索。
2.拼多多品牌化之路
其實,在成功“吸引”山姆品牌商品入駐之前,拼多多已經悄然“盯上”了盒馬自營商品。
與山姆不同的是,盒馬自營商品并沒有黑標品牌店,而且有些商家更是直接在商品詳情頁上標明了“代購”二字。
這種模式下,商品價格相較于官方APP雖略有上浮,但拼多多憑借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便捷的購物體驗,仍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特別是當考慮到盒馬APP的運費門檻時,拼多多上的部分商品反而顯得更為經濟實惠。例如,盒馬MAX 100%椰子水在拼多多上的售價雖高于官方APP,但銷量卻十分可觀。

圖源:拼多多
事實上,拼多多深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純的價格優(yōu)勢已不足以支撐其長遠發(fā)展。
因此,拼多多開始了一場從低價到品質并重的品牌化轉型。
通過與山姆、蘇寧、華為等高端品牌的深度合作,拼多多不僅豐富了自身的商品品類,還逐步嘗試扭轉消費者對其低質低價的固有印象。
這一轉型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18年,拼多多推出了“新品牌計劃”,旨在通過扶持行業(yè)工廠實現品牌化轉型,從源頭上提升商品品質。
隨后,2019年的“百億補貼”更是成為了拼多多品牌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通過直接補貼大牌商品,拼多多以全網最低價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關注與購買,成功實現了用戶群體的全面覆蓋,尤其在一二線城市用戶中取得了顯著增長。

圖源:拼多多
數據顯示,在“百億補貼”的推動下,拼多多的用戶規(guī)模迅速擴大,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的用戶增速顯著。
去年“雙11”大促期間,拼多多百億補貼用戶規(guī)模突破6.2億,一線城市用戶訂單量同比增長高達113%。
這一成績的取得,充分證明了拼多多品牌化轉型已經有所成效了。
進入新階段,拼多多在品牌化道路上更是按下了加速鍵。
在此前的春游大促活動中,拼多多就引進了不少頂流品牌,包括阿迪達斯、百利集團等。其中,阿迪達斯官方旗艦店和百麗官方旗艦店,已經入駐拼多多。


圖源:拼多多
拼多多正逐步構建起一個多元化、高品質的品牌生態(tài)體系。這不僅提升了平臺的整體形象與競爭力,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購物選擇。
3.反思與調整
可盡管如此,仍有不少網友對其購買山姆或大品牌商品還是持保留態(tài)度,感覺這種體驗如同在折扣超市中選購中產階層標配商品,略顯尷尬與不適。
這種心理落差,或許根植于拼多多長期以來的低價策略,所塑造的市場印象。
拼多多的低價標簽,讓每款入駐的商品似乎都不可避免地與品牌形象和潛在價值剝離,簡化為一場價格戰(zhàn)。
這種簡單粗暴的營銷模式,雖能迅速吸引消費者眼球,卻也無形中加劇了平臺與“低端”、“質量差”等負面標簽的關聯,影響了市場的整體認知。
因此,眾多知名品牌對拼多多持謹慎態(tài)度,擔心平臺的“廉價”氛圍會侵蝕自身的品牌價值。
即便有品牌選擇入駐,也多是通過非官方渠道,如二三級經銷商,這不僅增加了品質控制的難度,還可能削弱服務體驗,進一步加劇消費者的不信任感。
更有甚者,將拼多多視為處理庫存、甩賣尾貨的渠道,這無疑與品牌提升形象、增強市場影響力的初衷背道而馳。
面對這一困境,拼多多的增長之路也顯露出挑戰(zhàn)。最新財報數據顯示,雖然營收和利潤仍保持增長,但增速已顯著放緩,未達市場預期。

圖源:富途
這表明,單純的規(guī)模擴張已難以持續(xù)推動拼多多前行,必須調整策略,尋求新的增長點。
為此,拼多多展現出了堅定的決心與長遠的視野。拼多多高層已明確表示,愿意犧牲短期利潤,以換取長期的健康發(fā)展。
具體措施包括投入巨資扶持新質商家,減免交易手續(xù)費以減輕商家負擔,同時采取“大力扶持”與“堅決治理”并行的策略,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健康、可持續(xù)的平臺生態(tài)。
對于拼多多而言,現在或許是一個反思與調整的最佳時機。
正如一位長途奔跑者需要適時放慢腳步,檢查并修補裝備一樣,拼多多也需要停下來,審視自身,優(yōu)化策略,以期以更加成熟穩(wěn)健的姿態(tài),再次啟程,跑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2、電商號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發(fā)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侵權責任由作者本人承擔。
3、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