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手機也能接單!餓了么推出猛將,造福百萬騎手!
“送外賣就是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p>
去年在朋友圈刷屏的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tǒng)里》的文章中,談起自己的職業(yè)感受,有位外賣小哥這樣無奈地感慨。
手機上不斷響起的接單提醒、送餐箱里一份份外賣餐盒,每一次迫不得已的生死競速亦包裹著這些外賣員的辛酸、無奈以及光影斑駁交織的工作與夢想。
如果說他們的悲喜交集構(gòu)成了時代潮流起伏顛簸的縮影,那么在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改變同樣正悄然發(fā)生。
“我們能不能用語音操作手機?這樣騎車的時候就不用老是掏出手機打電話了?!?/p>
面對外賣小哥的集體呼吁,有消息稱近日餓了么推出了一款可以通過語音指令處理訂單的智能頭盔,目前正在進行試點推廣。
(圖源:餓了么)
據(jù)報道,這款智能頭盔能與手機相連,騎手在送餐時可以直接通過語音指令處理訂單信息,例如在接到用戶電話時使用頭盔內(nèi)置話筒與之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節(jié)約時間,還能有效避免在騎行時因接電話而引發(fā)的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這款智能頭盔鏡片還增強了抗刮、抗霧等性能,頭盔內(nèi)部還設置了感應指示燈,可根據(jù)剎車、光線過暗等情況自動閃爍,以此起到警示作用。
如此說來,倘若這樣的智能頭盔能夠大范圍普及應用,那么它或許也會成為外賣小哥在工作中的最好幫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線智能頭盔,餓了么還在探索“線上線下共治”的騎士安全守護體系,在線上安全保障方面,將推出不采用最短配送時效、復雜場景匹配靈活配送時間、預估風險前置調(diào)整訂單分配等。
安全并非小事,近年來伴隨著因外賣送餐而引起的交通事故屢見報端,無數(shù)個關乎騎手安全困境的話題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
以上海市為例,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涉及快遞和外賣行業(yè)的各類道路交通事故117起,共造成9人死亡,134人受傷;2019年上半年,共發(fā)生涉及快遞、外賣行業(yè)各類道路交通事故325起,造成5人死亡、324人受傷。
“發(fā)生事故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部分騎手為了趕時間逆行、闖紅燈、隨意橫過馬路,或者是邊送餐邊用手機接單,用手機打電話。”
提及安全隱患存在的原因,就像一位交警所分析,時間緊任務重,有時候為了確保能夠準時送達不被扣錢,許多人不得不選擇鋌而走險,或許在按下加速鍵的那一刻,他們心里總是僥幸地想著,應該不會有事。
但俗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外賣送餐,不該是一場關于速度與生命的較量。
事實上,追求速度為王的,并不只是外賣配送市場。
就像一位業(yè)內(nèi)人士所說:“沒有消費者會因為你送貨太快而投訴你?!睆耐赓u配送到生鮮零售甚至是末端物流,除了一輪又一輪的紅包補貼大戰(zhàn),一個決定這些賽道玩家中誰能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還是時效,還是速度。
用餐高峰期時,消費者從下單到吃到口中所等待的時間是二十分鐘還是一個小時決定著是給一個好評還是差評;在電商平臺購買生鮮食材,是隔日達還是今日達或是小時達影響著用戶的消費意愿強烈與否。
當速度成為一把衡量消費者需求的尺子,“沒有最快,只有更快”便會成為所有與配送業(yè)務相關行業(yè)追求的常態(tài)。
“如果可以在20分鐘內(nèi)送達,配送員將在原本每單5元的配送收入的基礎上,多獲得1-2元,即每單配送收入為6-7元。配送超時要被扣除30-70元。”
隨著生鮮電商的火爆,如今馱著商品在大街小巷中馳騁的除了一位位外賣員,快遞員,還有負責配送生鮮零售商品的配送員,他們同樣被速度捆綁。
正如去年有一位生鮮電商平臺的配送員在接受編輯采訪時直言,現(xiàn)在所謂的“時效”大部分是靠人工搶出來的,從出單到配送員拿到打包好的商品平均耗費10分鐘,留給配送員配送的時間僅為10幾分鐘。
“每天吃飯的時間是我最忙的時候,喝水都費工夫,哪里敢吃飯?!?/p>
與他有著同樣感慨的還有一位外賣員張師傅,在采訪時,他談起自己最開始送外賣的感受,就一個字“苦”。
時間就是金錢,每到飯點必是點餐高峰期,這個時候經(jīng)常是幾十個訂單一起上,有時候稍微晚了一點,顧客還會一個電話接著一個電話打過來催。想要不被投訴不被扣錢,只能拼命跟時間賽跑,張師傅告訴編輯他創(chuàng)下的最高紀錄是一個半小時連送24單,平均5分鐘完成一單。
回憶起那一天的感覺,他這樣形容:“累得連脫頭盔的勁都沒有了,整個人都是飄著的?!?/strong>
在配送領域所充斥的一場場生死競速中,與他們有著相同經(jīng)歷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搶時間成了他們每天的工作常態(tài)。
從本質(zhì)上看,時效脫胎于高效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出現(xiàn)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系統(tǒng)中去解決,倘若一味地將速度的重擔壓在人力身上,必然導致種種亂象頻生,最終不堪“人力之累”。
今年7月,針對外賣員權(quán)益問題,七部門聯(lián)合發(fā)文,從勞動收入、勞動安全矛盾處置機制等方面對保障外賣送餐員正當權(quán)益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此后多個外賣平臺均表示,會進行改進,在勞動保障、配送安全、騎手福利等多方面切實維護勞動者權(quán)益。
不難看出,當行業(yè)走過野蠻生長時期后,時效的戰(zhàn)爭、成本的戰(zhàn)爭最終會歸咎于系統(tǒng)的戰(zhàn)爭、科技的戰(zhàn)爭。
無人機送外賣、無人車送快遞……隨著多方玩家持續(xù)燒錢加碼,如今無人配送火爆風口下可謂是巨頭攢動。
例如今年7月,美團宣布首個城市低空物流運營示范中心落地上海,這意味著無人機15分鐘送貨上門將成為現(xiàn)實;今年10月京東物流宣布與江蘇省常熟市合作,建設首個“無人配送城”……
看著一輛輛無人車、一架架無人機“上路”,有不少人擔心,未來的人力騎手們會不會因此失業(yè)?
“無人機器更多是作為人力補充的角色存在,外賣小哥不僅不會失業(yè),而且外賣行業(yè)的擴張狀態(tài)還會增加對于騎手的需求量。”
就像一位業(yè)內(nèi)人士所言,答案是否定的。
根據(jù)美團團隊做過的統(tǒng)計來看,外賣騎手送餐到寫字樓、酒店等難以找到精準定位的目的地時,上樓找到用戶或是電話請用戶下樓,平均的等待時間都需要5到10分鐘左右。
倘若有無人配送機器的存在,外賣小哥則只需花半分鐘把餐盒放進機器人即可去往下一個目的地。
由此看來,無人機器的加入不僅可以大大提高騎手的配送效率,而且對于一些類似復雜路況、惡劣天氣等極端情況,無人機器也可以成為人力的有效補充。
解放雙手,是人類對于未來的終極想象。
從能夠語音操作的智能頭盔到能夠協(xié)同配送的無人機、無人車……
2、電商號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發(fā)現(xiàn)文章、圖片等侵權(quán)行為,侵權(quán)責任由作者本人承擔。
3、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info@ds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