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正式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宣布全面智能化
一、釘釘宣布全面智能化
釘釘的智能化之路,又往前進了一步。
4月18日上午,在北京召開的2023春季釘峰會上,釘釘總裁葉軍宣布釘釘已經正式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開啟全面智能化。
作為例證,釘釘總裁葉軍用了大概40分鐘時間,現(xiàn)場演示了接入釘釘“通義千問”大模型后,在四個高頻場景中的10多項AI能力。
第一個場景:群聊。聊天是通義千問最基礎的能力,群聊也是釘釘最廣泛的使用場景。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后,釘釘可以為用戶自動整理群聊要點,從而快速了解上下文,它還能一鍵生成待辦、預約日程,讓釘釘更加“自動化”。甚至把一個網址鏈接丟進去,它就能學習其中的內容,回答用戶的提問。
第二個場景:文檔。這里所說的文檔不僅僅是寫文案這個層級的文字處理能力,而是一整套圖文生成功能。比如用戶寫完一篇新聞報道后,釘釘可以根據這篇報道的內容自動配圖,省去了找素材的時間。它甚至還可以根據要求生成海報,簡直是設計師的最佳助手。
第三個場景:視頻會議。參加過線上會議的朋友們相比都知道其中的痛楚,不僅要全程聚精會神地聽,提煉對方的核心需求以作回應,而且會后還要反復聽錄音,生怕遺漏什么細節(jié)。而釘釘則能以參會者為單位,生成每個人的觀點和內容,即使中途才加入會議也能迅速了解狀況,大大提高了線上會議的效率。
第四個場景:應用開發(fā)。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開發(fā)應用似乎是懂編程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但以后只要有釘釘,打打字拍拍照就能解決。比如我們需要一個統(tǒng)計報名的小程序,只需要輸入需求,很快一個像模像樣的小程序就會出現(xiàn)在群聊中。
可以看到,這些功能都是十分接地氣的,真正能增加辦公效率的,實用是其最大的特點。
除了這四個高頻場景,釘釘還在同步測試釘釘個人版、搜索、郵箱、AI助理、智能客服等產品,讓用戶和生態(tài)基于釘釘PaaS底座的能力,更好地對接大模型。
對于釘釘未來的形態(tài),釘釘總裁葉軍表示:“可以暢想,每家企業(yè)都可以有專屬的、深刻理解自身企業(yè)業(yè)務知識的智能客服、智能導購、文案助手、AI設計師等?!?/strong>
二、大模型:釘釘彎道超車的契機
長久以來,釘釘一直在努力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怎么讓更多的人用?
第二,怎么賺錢?
對于第一個問題,釘釘其實已經解決得七七八八了。釘釘的發(fā)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其不斷“破圈”的歷史。
2015年1月16日釘釘正式版發(fā)布。釘釘當時有意避開了微信的鋒芒——公共社交領域,轉而從辦公場景切入,以企業(yè)最為關注的安全入手,從中小企業(yè)做起,進入辦公場景。
2016年,釘釘在逐漸完善了OA審批、移動考勤等基礎功能的基礎上,開始致力于為不同行業(yè)提供解決方案。為此釘釘打造開放平臺,讓行業(yè)應用服務商在自己的平臺上架,提供更多選擇給企業(yè)主,滿足個性化需求,如銷幫幫CRM、表單大師、安心工資條等。
2017年,釘釘企業(yè)數量超過500萬家,注冊用戶突破一億,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yè)服務平臺。但釘釘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繼續(xù)拓展線下場景,并于2018年接入支付寶,打通了企業(yè)內部的財務關節(jié)。
2019年,阿里釘釘進入阿里云智能事業(yè)群,釘釘也開啟了智能化進程,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而這,也是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
要知道,國內企業(yè)的付費意愿普遍不是很高?!?021中國SaaS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辦公軟件付費率不足15%,而歐美市場辦公軟件付費率已經超過了70%。
如何讓企業(yè)付費呢?顯然,作為一個辦公軟件,如果強制全面收費,那無異于是自掘墳墓,等于把用戶推向對手那里。而現(xiàn)在,我們看到了釘釘給出了答案:提高服務質量。
的確,過去釘釘的服務質量一直在提高,但一般用戶使用最多的都是那些基礎功能,一些細節(jié)的提升并不能被用戶廣泛感受到,至少還沒到愿意為其付費的程度。
但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則是一種服務的質變。通過大模型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幫助企業(yè)節(jié)省一部分人力物力,可能以前五個人干的活,現(xiàn)在用三個人就能完成。這直接把釘釘的重要性拉高了一個維度。
服務質量高了,釘釘的附加價值也就高了,用戶的付費意愿就更高了??梢哉f,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是釘釘商業(yè)化的里程碑,是其實現(xiàn)彎道超車的關鍵一步。
三、互聯(lián)網大廠為何熱衷大模型?
通過釘釘的這次“實機演示”,我們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為什么互聯(lián)網大廠都熱衷于搞大模型了——其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優(yōu)化勞動力。
互聯(lián)網大廠的員工數量都是相當“恐怖”的,比如騰訊有10萬員工,阿里有24萬員工,京東有56萬員工……每年的用工成本,對企業(yè)來說都是一筆負擔。
在如此大的基數下,難免會有一部分員工一直在從事高重復性的勞動,這種同質化工作長期條會對人的精神和肉體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但同時這些工作又是企業(yè)不可或缺的。大大小小的企業(yè),無一不被這個難題困擾著。
所幸,大模型的出現(xiàn)為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希望。有了大模型,人們就能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有創(chuàng)造力、更有意思的工作。如此一來不僅企業(yè)能節(jié)約大量用人成本,員工也得以有機會追求自我實現(xiàn)價值,可謂皆大歡喜。
就像汽車的發(fā)明讓人力車夫成為的司機一樣,技術的革新帶來的不是失業(yè),而是職業(yè)的進化和人的價值提升。因此我們不必擔心AI會讓崗位減少,這個社會的需求總是此消彼長的。
AI作為工具只是“手段”,人才是一切發(fā)明的“目的”所在。
2、電商號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發(fā)現(xiàn)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侵權責任由作者本人承擔。
3、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info@ds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