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把撈錢的唯品會,卻逃不過資本的魔爪!
唯品會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連續(xù)盈利34季度,垂直電商中的楷模
5月19日,唯品會發(fā)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的財報。財報中顯示,唯品會營收284億元,同比增長51%;毛利潤56億元,同比增長54.7%;歸屬唯品會股東凈利潤為15億元,凈利潤增長125.7%。
到目前為止,唯品會已經連續(xù)盈利了34個季度。在電商領域,連續(xù)盈利的企業(yè)本就不多,而唯品會這樣的老牌電商,能夠長期持續(xù)性地盈利,更是難能可貴。
營收284億,連續(xù)盈利34個季度,凈利潤增長125.7%,這些亮眼的數(shù)字,都反映出唯品會現(xiàn)在的日子過得還不錯,同時也說明了,即使是老牌電商巨頭,也依然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另一方面,在用戶增長上,唯品會當前的活躍用戶數(shù)已經達到了4580萬人,同比增長54%,較為快速;其中超級VIP用戶數(shù)達489.1萬人,同比增長37%。
相比淘寶、京東這些老牌綜合電商,唯品會專注于特賣,體量沒那么大;而和新興的互聯(lián)網電商相比,唯品會在用戶和流量上也遠遠不及。但它就是有不錯的盈利能力,這是某些仍未盈利的巨頭所羨慕的。
在這一季度,唯品會能夠獲得如此亮眼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兩大因素。
首先是線上活躍用戶的明顯增多,而隨著市場回暖,消費力進一步釋放,加上較高的運營水平,在本季度,唯品會的GMV達46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9%。
然后是男性用戶成為了唯品會新的增長點。
在最近的幾個季度,男性用戶數(shù)量出現(xiàn)了快速增長。由于在產品門類上拓展了戶外運動、3C產品、男裝等品類,唯品會開始越來越受到男性消費群體的青睞。
事實證明,“他經濟”并不會比“她經濟”遜色。唯品會繼續(xù)增加基礎款和潮流款男性產品,增加更多潮牌產品,用更低的折扣,吸引消費者。
比如一件3.1折216元的李寧國潮漢甲系列運動鞋,就引發(fā)了眾多年輕男性消費者的搶購。
這樣來看,唯品會現(xiàn)在是漲勢喜人,一片大好,但財報公布之后,它的股價卻跌了近11%。
增速放緩,特賣模式還能繼續(xù)嗎?
財報亮眼,股價卻應聲下跌,唯品會確實有點尷尬。
原因非常簡單,有分析認為,股價下跌的原因是唯品會第二季度的業(yè)績展望不及市場預期。據(jù)公司預計,2021年第二季度總營收將在289億元到301億元之間,而市場預期的,是第二季度營收將達305.7億元。
不過,業(yè)績不達市場預期,其實也牽涉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唯品會的增速在變緩。
實際上,在最近幾年,雖然營收一直在漲,但增速由2015年的73.82%跌到了現(xiàn)在的9.58%,個位數(shù)的增速,預示著唯品會可能很快迎來一個增長瓶頸。
此外,在B2C零售市場中,唯品會的占比也出現(xiàn)了下滑,由2015年的3.3%降到現(xiàn)在的2.5%。
要說為什么在短短五年增速放緩得如此驚人,還要追溯到多年前。
唯品會成立于2008年,當時服裝行業(yè)正經歷著一場“庫存危機”,這場危機一直延續(xù)到了2014年,在此期間,很多企業(yè)和品牌都受到可沖擊,特步、匹克、美特斯邦威、李寧等無一幸免。
當時積壓的庫存,讓這些知名品牌苦不堪言,很多企業(yè)至今都沒能走出陰影,比如美特斯邦威,正是因此元氣大傷,不得不拋售資產自救。
當時的唯品會雖然是做電商,但卻看到了危機中的一線生機,搬出了“三板斧”來應對庫存問題。
品牌、特賣、閃購,這是唯品會的解決之道,現(xiàn)在看來平平無奇,當時卻力挽狂瀾。
唯品會的角色連接了產品和消費者,一些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通過下沉的方式,向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出售,引起注意;然后用低價特賣的方式,吸引、刺激消費者購買;設置短暫的特賣期限,利用“饑餓營銷”提升每日的單量。
(截圖來源:唯品會官網)
這種方式非常有效,很快為唯品會賺得了用戶量和回頭率,上線一年,它的用戶量就達到了20萬。
那幾年,各大品牌的去庫存愿望十分強烈,唯品會正是因此賺了個盆滿缽滿。之后,很多品牌、企業(yè)要清理庫存尾貨,都會找唯品會。
2014年,中國服裝品類中的尾貨有4000億市場,當時的唯品會可謂風頭無兩。
一度被稱為“特賣之王”的唯品會,現(xiàn)在看來也是實至名歸的。
但到了2015年,隨著服裝企業(yè)庫存的清空,供應鏈的完善,唯品會在品牌當中的議價權也再無優(yōu)勢,所以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主打特賣的唯品會增速開始放緩。
與此同時,忙于價格戰(zhàn)的傳統(tǒng)電商巨頭們也發(fā)現(xiàn)了尾貨的市場,開始做起新生意。淘系電商們做起天天特賣,當當推出“尾品匯”,凡客有了品牌特賣會,京東也有“紅”。
紅利失去、競爭加劇,唯品會這樣一個做特賣的垂直電商,能夠活到現(xiàn)在,還持續(xù)盈利,已經體現(xiàn)了不凡的實力。
但是,增速放緩也是現(xiàn)實,在之后,競爭仍在繼續(xù),還有新的電商入局。唯品會的特賣還能一直支撐著它持續(xù)盈利嗎?
是走投無路,還是沒有夢想?
做垂直電商,就不得不面臨兩個問題。
一個是依靠少數(shù)幾個主要門類,撐起主要的營收,收入結構較為單一;另一個就是相比于綜合型的電商,獲得流量用戶需要更高的成本。
唯品會能夠多年屹立不倒,自然有其優(yōu)勢,除了高水平的運營之外,供應鏈也是其中之一。特賣時間短,發(fā)貨迅速,這是一個優(yōu)點。
但它的競爭者,實力更是不容小覷,比如阿里、京東這兩大綜合型電商巨頭,供應鏈非常強大,要做特價,門類上更為豐富,用戶量也更大;而另一方面,唯品會還需要面對拼多多這一強有力的后輩,在價格這塊或許難分出高下,但在品類和流量上,唯品會明顯不夠。
唯品會可以發(fā)揮自身供應鏈的優(yōu)勢,逐步擴大品類,當然目前它也在做,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此外,唯品會需要思考如何獲得新的流量,留住用戶。
競爭的加劇,加上新興的電商模式,比如直播、內容社區(qū)、粉絲種草等形式,讓對手進一步分走了自身的流量。
在老牌電商中,唯品會是鮮有的擁有傳統(tǒng)思維的企業(yè),這種思維使其抓住了庫存紅利,建立了完善的供應鏈,等等。
但這種思維也使得唯品會相對落后于其他互聯(lián)網思維的電商,直播帶貨、內容社區(qū)、百億補貼,這些新模式的沖擊,似乎令其不知所措,兜兜轉轉,嘗試未果之后,又回到了熟悉的特賣領域。
有時候,最擅長的東西,往往也是最致命的弱點。
或許,唯品會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難以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
曾經有投資者說,唯品會沒有夢想,一心只有搞錢。如果它能像拼多多那樣,敢于站上風口浪尖,嘗試新東西,做出更多突破,可能會獲得更多機會。
2、電商號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發(fā)現(xiàn)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侵權責任由作者本人承擔。
3、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info@dsb.cn
